close
Blogtrottr
商業周刊 - 最新綜合文章
先進觀念 輕鬆掌握 
Log Analytics Made Easy

Log management and analytics -- built for the cloud. Real-time event tracking, alerting and dashboards for system and app performance monitoring. Get started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FB有權力決定我們該看什麼,或不該看什麼嗎?
Oct 13th 2014, 08:45, by Alice Lee

來源:dkalo@flickr, CC BY-SA 2.0

本文獲科技報橘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矽谷文化中的必備要素之一應為何?負責任。

不過,很顯然地,這方面還有待加強。科技架構起的巨大網絡看似緊密,但我們要如何確保自身的權利沒有掉入環節中的設計缺陷?

臉書,還有推特,真的能恣意掌控我們該看什麼,或不該看什麼嗎?

衛報記者Emily Bell多年前曾與網路之父Vint Cerf進行對談。當時,他以「網路傳播者」的身分拜訪衛報,這頭銜在矽谷可不是人人都稱得起,誰發明網路,誰就夠格,而Vint Cerf之於這頭銜自然當之無愧。

以下以第一人稱進行編譯,看看記者Emily Bell是如何在與科技巨擘的往來言談中,體會到「價值」之於網路新聞呈現的重要。

多年前,號稱Google傳道者的Vint Cerf親自來到衛報進行參訪。

在會議室裡,我與同仁一同觀賞Cerf展示迷你機器人,聽他談論關於太空網路的計畫。每個人嘴角都揚著,但心裡暗忖的是他有沒有能力真的將計畫實現。

最後,我們談到了新聞報紙的未來。

「問題在於,『新聞』和『報紙』兩個詞是分開的。」Cerf邊轉機器人邊說。

對我來說,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到有點荒謬。但實際上,我了解在這單單幾個字的背後,其實有極深的涵意。

8月20號,推特執行長Dick Costolo發了一則推文:「與此圖像相關或上傳類似圖像的帳號,我們已處以停權。」同時,附上美國記者James Foley被Isis組織處決的影片。

這是一個極具關鍵性的時刻:推特第一次公開承認他們在使用者的推文上進行審視。

對於新聞組織來說,對圖片進行審查不太具爭議性,但這則推文引發軒然大波,大眾開始質疑,軟體公司是否也有權決定我們看的東西。在新聞室內,這屬編輯上的決定,在新聞室外,就被稱為審查,但是基本上,兩者幾乎同等。

新聞,就像Cerf說一樣,已經漸漸離開我們熟悉的印刷形式,也就是說,新聞已不存在於傳統新聞組織和常規的限制下。現今,權力最大的以不再是新聞集團,真正能夠決定我們所見的,是科技網站背後運作的計算系統。

好比臉書。

社會學家Zeynep Tufekci發現,在Ferguson事件引起陣陣爭議時,雖然有許多新聞和社論文章都出現在臉書上,但在最一開始,動態介面中幾乎只有冰桶挑戰的影片,絲毫不見任何關於Ferguson事件的貼文和評論。這讓她驚覺,這種科技下的數字轉換,是否有可能成為重大事件的滅音程式?

她寫到:「這讓Ferguson事件變成一件網路中立性議題。」

沒錯,就是這樣。

如Tufekci所說,若一個新聞系統會因為數據而自動忽略某些新聞項目,那這無異於往自由辯論潑冷水,完全不合民主。一個平台若要能贏得大眾信任,就不該如此依賴算數系統,而該雇用更多新聞人士或是記者,用專業知識賦予自動化系統新的價值。

現今,新聞已不被侷限在新聞室內,我們明白要單用人力來過濾所有圖片、影片、推文,和最新動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根據顧問Gartner說法,到了2020年,全世界會有超過200億不同的電子產品,全都能連接網路,這同時也代表,在每個人想說話的同時,臉書、Instagram、推特、WhatsApp,還有各式各樣新軟體的背後都有一個過濾系統,正在使用單純的數字運算,默默檢視,甚至刪除我們的立場和態度。

推特執行長的貼文,在某程度上,是種宣示,告訴我們確實有一雙科技冷手在替他們移除他們認為不適合的東西。臉書的運算和分類模式,相較之下,更顯難解神秘,但我們必須體認到,在新聞報紙式微的時代中,新聞編輯室同等沒落,新聞會如雪花般飛散的紙張,看數據系統瓦解編輯道德和審查文化。

我們倡導的文化價值,被科技黑洞取而代之。

矽谷文化裡也許不包含「負責任」這塊,但隨著新聞幾乎能以非實質的方式存在,科技人必須要學會負責任。近幾十年來,新聞業對於科技大團的權力總是保持著卑躬屈膝的態度,但其實,在編輯和審查這塊,科技業則該向他們取經。

透明化和責任這兩件事,該隨所有科技公司的理念走向全世界,就算臉書不想被認定為「出版社」,但是關乎人類言論的道德問題,他們始終不能逃避。

Vint Cerf說的是對的。

我們能架設太空網路,機器人有天也能成為我們的生命中共同生存的一部分。但是,我們需要多方探討,因為存在是一回事,其價值觀是另一回事,而誰該塑造它們的價值觀?

就是我們。

(資料來源:Guardian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obqbsqy74z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